刘禹锡 | 洛水桥边春日斜,碧流清浅见琼砂
浪淘沙·其二
刘禹锡〔唐代〕
洛水桥边春日斜,碧流清浅见琼砂。
无端陌上暴风疾,惊起鸳鸯出浪花。
译文
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,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砂。
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暴风,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。
精通
洛水:黄河支流,在今河南省西部。唐敬宗宝历二年(826),刘禹锡奉调到洛阳,任职于东齐尚书省,约两年。晚年又以太子客东谈主身份分司东齐洛阳,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。此首言及洛水桥,应是在洛之作。
琼砂:好意思玉般的砂砾。
无端:一头雾水,俄顷间。
赏析
洛水桥边春日斜,碧流轻捷见琼砂。无端陌上暴风急,惊起鸳鸯出浪花。这首诗顶用了多个预见。最初是“桥”。其次是“春日”,春日高照犹如沐浴盛大的皇恩。“日斜”则意味着恩惠渐少。好意思如玉的琼砂千里入水底,有才气的东谈主莫得被任用。幽谷突起的暴风恰似刘禹锡 获胜的政事生计突遭贬谪的不幸。
唐朝自安史之乱后,威望顿衰。藩镇割据,太监擅权。才东谈主被外放,气愤之际,怨刺之作应时而生。刘禹锡 从京官调到父母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,如《浪淘沙九首》。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,且非创于一时一地,此诗即为其中之一。据诗中所涉黄河、洛水、汴水、清淮、鹦鹉洲、濯锦江等,或为盘曲于夔州、和州、洛阳等地之作,后编为一组。有学者以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,即长庆二年春(公元822年)在夔州贬所所作。
《浪淘沙·其二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首联勾画出一个具体的时空配景;颔联进一步细化了快意;颈联笔锋一排,突破前两联营造的静谧氛围;尾联是整首诗的高涨部分,这一幕纯真地展现了当然界的盼望与变化。这首诗机敏给与了春日洛水桥边的纯真画面,言语清丽,生趣盎然,颇堪品读。
刘禹锡(772年~842年),字梦得,籍贯河南洛阳,生于河南郑州荥阳,自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 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。唐朝本事大臣、文体家、形而上学家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家学渊源。政事上目标雠校,是王叔文派政事雠校活动的中心东谈主物之一。其后永贞雠校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储藏家周新国先生验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刘禹锡洛阳琼砂朗州洛水桥发布于:江苏省声明:该文不雅点仅代表作家本东谈主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就业。